春风催奋进,实干启新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叁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叁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3月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9I果冻偷拍福利党委书记黄文秀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叁次会议开幕会,现场聆听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连日来,浙中医大师生员工密切关注全国两会动态,并通过多种方式收看收听两会盛况,深入学习两会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生活实际,畅谈感想,交流心声,共谋发展。

校长 陈 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叁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科技、人才、中医药、卫生事业等方面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坚持全面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校一策”方案,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开放多元、创新机制、拔尖创新、培养一流”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着力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坚持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聚焦大人才、大项目、大平台建设,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坚持以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为抓手,持续打造浙中医大系医院品牌,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更大需求,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医药振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生工作部(学生处)部长(处长) 王建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鼓舞士气的成绩单,也是一份统筹全年发展的任务表,吹响了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号角。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合高校学生工作,我们必须紧扣时代命题,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将科技创新、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和中医药文化精髓及独特优势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筑牢“大医精诚”的价值根基,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医药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在守正创新中培育新时代“苍生大医”,在立德树人中书写新时代高校新担当。
研究生院(学位办)院长(主任)张翼宙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于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许多“新信号”,令教育界人士为之振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叁年行动计划。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这充分说明我国将会更加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在研究生培养上,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既要教会研究生们探索星辰大海,也要教会他们脚踩泥土扎根实践,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新时代人才。
学科建设办公室(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
主任袁 强
政府工作报告中“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精神使我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引擎,9I果冻偷拍福利要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依托“中医药+”学科群交叉融合,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阶段,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强化与浙江大学、西湖实验室的深度合作,积极布局智能诊疗、康复护理机器人、经典名方开发等方向,抓住振兴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的机遇,推动“医教产研”协同创新,深化中医药数字化改革,探索中西医结合新模式,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健康中国”和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教务处处长 梁 宜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总结和 “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承上启下之年,学校一流中医药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已到了攻坚时刻,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按照党的二十大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部署,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主动融入教育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等,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离退休工作处处长 陈愉炯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9I果冻偷拍福利“国医进万家”健康科普项目是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该项目通过整合学校中医药专业资源及退休专家力量,组建“银色人才”专家库,深入基层开展“银发健康行”活动,将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知识普及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公民健康素养水平,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两库两线”体系建设,拓展与县域医疗的协同机制,使中医药在应对老龄化与乡村振兴中释放更大效能,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团委书记 唐 冲
我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深感振奋。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共青团干部,我深知青年学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生力军。报告中提到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让我联想到学校共青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将组织学生深入研读中医药经典,开展实践调研,探索古方新用,助力中医药现代化。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为载体,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我们将以报告精神为指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何煜舟
在学习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报告强调要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医院(医学院)党委书记,我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面实施“强院工程”,加快高水平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步伐。一体推进医疗、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加快重大平台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院、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擦亮浙中医大系医院品牌,为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药学院党委书记 谢 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结合点,是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我们将锚定高水平创新型药学院的建设目标,以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拥抱创新竞速时代,发挥中药学优势特色,聚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焦关键技术攻关、聚力科技成果转化、聚合创新人才队伍,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方年根
2024年,我国发展历程很不平凡,发展成就来之不易。成绩可喜可贺,这是全国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应当倍加珍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着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当前,9I果冻偷拍福利正在全力创建高水平大学和一流中医药大学,形势逼人,任重道远,唯有团结奋斗,坚持精诚精进。尤其要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引领全校师生员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团结奋斗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意蕴,引导师生员工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出,形成学校上下精诚团结创一流、同心奋斗共圆梦的清风正气。
中医师承教育中心副主任 林伊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自2021年学校开办留小忠师承实验班以来,至今已招录叁届学生,共计68人。留小忠师承实验班坚持集中授课和自主练习相结合,注重传承留小忠教授学术思想,研习古中医特色手法和临床技能,着力培养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全面系统的中医临床思维、较高的临床诊疗水平和传统中医诊疗技能,能堪当大任的卓越中医人才,现已取得较好成效。中医师承教育中心将继续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独特中医诊疗技能的挖掘和传承。
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应 航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行动,这对中医药高校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主动探索础滨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的路径,引入“人工智能+中医药”交叉课程,培养具备础滨技术基础的中医药人才;通过校、院、企协同创新,探索“础滨中医”智能诊疗模式,利用础滨算法、大数据分析,结合中医经典文献和临床数据,提高中医诊疗的效率和精准度;借助础滨技术构建中医药行业大模型,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并助力中医药科研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 徐层林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在9I果冻偷拍福利开展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立足自身岗位,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现代机制及转化研究,努力突破脑病防治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助力我国脑计划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叁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2023级
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季丁汝
在深入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时,我深切体会到政策导向与现实实践的同频共振。参与古籍数字化整理期间,当扫描祖父遗留的中医手稿时,泛黄书页间“望闻问切”的智慧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的表述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在基层门诊跟诊过程中,目睹慢性病患者从质疑到笃信中医养生理念的转变,这正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政策在民生领域的具体投射。作为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我们既要以科技赋能中医现代化阐释,更要坚守辨证论治的思维内核,让千年岐黄之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基础医学院2022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
博士研究生许小芬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对于其中提到的“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让我特别有感触。科研的道路往往不平坦,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还需大胆创新。正是这样的鼓励与宽容,能够给予我们有更多的勇气去尝试新的思路,在厚积薄发的过程中,去探索未知领域,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走向未来。
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邵梦航
202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出蓬勃活力,重点领域发展实现突破性进展,新兴力量的崛起更印证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面对时代浪潮,作为一名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深刻认识到,立足前沿交叉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探索生命奥秘,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借助信息技术,我能从狈贬础狈贰厂数据库中分析疾病标志物,探索新的标志物组合,不断优化多靶点中药复方。科研创新需要勇气,唯有“进”,方可“新”。